一、背景
新兴村是典型的农业村,发展经济、实现农民增收只能依靠土地。改革开放后,全村农业生产粗放经营,科技含量少,产出效益低,农民渴望脱贫致富的意愿强烈;由于该村是朝鲜族村,随着劳务输出潮的出现,大多村民凭借民族优势,出国劳务,导致村里耕地大量闲置,迫切需要合理流转土地,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同时,由于产业不强,村集体经济收入捉襟见肘,发展公益事业心有余而力不足。面对贫穷落后的状况,村党支部穷则思变,由支部牵头、党员带头,组织村民联手搞起合作社,通过“党支部+合作社”的模式,大力发展现代水稻种植,为推动富民强村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做法
1.支部牵头、党员带头,在稻田上建起合作社。2009年11月,新兴村党支部牵头筹建尚志市鱼池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建立合作社之初,有些群众不理解,有的甚至怀疑合作社会不会像过去的生产队,走“大锅饭、大帮哄”的老路。为开拓视野,打消群众顾虑,村党组织带领党员和种植大户到牡丹江等地的优质绿色无公害水稻生产合作社参观学习,党员干部学习回来后,主动到村民家中宣传动员,使合作社得到了多数村民的认可和支持。为了增强村民对合作社的信任,村党支部成员在合作社成立之初就加入了合作社,村里的其他党员也充分发挥带头作用,积极入社。在党员示范作用引导下,仅仅月余,本村和周边村屯社员发展到129户。截止2013年年末,合作社规模经营耕地就达到了6110亩。
左图:合作社统一经营的水田
2.发展联合社,让更多的群众尝到甜头。2013年年末,在鱼池乡党委的支持下,新兴村党支部以发展联合社的形式,吸纳锦河、兴安、昌平等3个朝鲜族村加入,新兴村水稻合作社作为总社,在其他村成立合作社分社。合作社联合社统一管理的水田由原来的6110亩增加到1万亩,其中良种培育、高产示范基地315亩。联合社还将一户水稻加工厂一并吸收进入合作社,合作社不再依靠其他企业加工销售水稻,成本进一步降低,利润进一步增加。2014年,合作社争取政府项目资金,对G10高速路昌平村路段两侧和新兴村的连片水田进行了方田化改造,改造面积达3000余亩,在有限的水田面积上增加了水田的有效使用面积。联合社通过袁隆平北方稻1号水稻品种试种,每公顷水稻产量达到9500公斤,亩均增产160公斤、增收500元。现在,联合社拥有123台套大中型作业机械,统一管理的水田面积达到1万亩,使178户农户受益。

合作社的农机具
3.强化政治引领和服务功能,促进合作社健康发展。2010年,新兴村党支部全方位实施“合作社建党小组、党员助民富”工程,把合作社建设成为农民增产增收的“指挥部”,把农村党员培养成水稻种植的“科技示范户”,达到了“把支部建强、把水稻产业做大、把农民带富”的目标,打造了“合作社牵头、党支部带头,上下联动、内外协作”的水稻种植现代经营管理模式。村党支部在合作社发展中,始终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发挥服务功能。以降低农户的产、销成本为纽带,科学设计了“五统一分”的发展模式,即:“统一购销农用物资、统一安排生产计划、统一生产技术规程、统一产品加工销售、统一组织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户分户经营管理”,使人员、资金、技术、物资、土地等要素得以集中调配,保证了水稻产业提质增效。为了打造品牌效益,党支部帮助合作社注册了“门前地”大米商标,申办了水稻有机食品认证,提升了产品的品牌效应。村党支部帮助建立和完善合作社章程,进一步明确权责,发挥理事会、监事会的管理监督作用,监督合作社的财务管理,确保每一分钱、每个项目都公开透明。由于财务工作规范,合作社作用突出,2012年被评为国家级示范社,2013年被评为省四星级示范社。
三、效果
1.建强了组织,支部的凝聚力和号召力进一步增强。通过实行“党支部+合作社”模式,支部委员和党员干部在合作社中直接发挥作用,经常深入田间地头,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做群众的贴心人,党员通过在合作社中任职,得到了锻炼、锤炼了本领。村党支部和党员在村民中积攒了威信和口碑,得到了村民的广泛赞誉,形成了全体村民团结一心干事创业的生动局面。

左图:新兴村民俗文化风情墙
2.盘活了产业,村集体和村民的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展。通过实行“支部+合作社”,村党支部引领产业化发展,走现代农业道路,有效地增加了村集体和村民的收入。到2015年末,新兴村集体收入实现348万元,村集体资产总额达到21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万元。同时,按照省委王宪魁书记在新兴村调研时提出的“种植虎峰岭下冷水田,发展朝鲜民族优质米,打造生态旅游特色村”的指示精神,新兴村党支部从实际出发,依托合作社分红等其他方面的集体收入,发展旅游产业。先后投入资金584万元,完成了旅游基础工程建设,目前新兴村已开始对外接待游客,成为独具特色的民俗景点,丰富和拓展了村民增收渠道。
3.发展了公益,村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提升。通过实行“支部+合作社”,让村集体有了积累,发展公益事业时不遗余力。村党支部先后争取并投入资金1500余万元,对新兴村整体布局进行了全面改造。目前,全村道路硬化率、美化率、亮化率达到100%,自来水、有线电视、网络入户率100%,极大改善了村民居住环境,增强了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新兴村一隅
四、启示
1.推动土地合理流转、走合作化之路,是新农村发展的基础。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化,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不断增多,留守农村的群体主要为老年人和儿童。要保证农村、农业稳定发展,必须推动土地流转,将土地集中到专业大户、合作社规模经营,提高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程度。中央也出台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鱼池乡新兴村党支部,正是适应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这一趋势,在保持土地农业用途不变的前提下,组织农户合理流转土地,通过合作社统一技术、品种、销售、管理等环节,同时不改变农户的承包经营主体,解决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通过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拓宽了农业发展空间。
2.推行“党支部+合作社”模式,是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党建工作的有效基点。当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规模生产、引领农民增收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党组织如何强化对这些组织的政治引领和服务功能,推动其健康长远发展,给农村党建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新兴村党支部的成功实践证明,抓住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这个契机,以大力推行“党支部+合作社”模式为工作基点,把党组织和党员及时融入合作组织中,使之成为农村合作经济的领导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党组织就能真正成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力量,充分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
3.坚强的党组织、优秀的带头人,是“党组织+合作社”模式真正发挥作用的基石。新兴村党支部探索建立“党支部+合作社”模式,关键是有一个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的村级领导班子,一个坚持科学发展的领导集体,一个为了群众的利益艰苦拼搏的带头人。1994年时,有人要出资450万元,购买新兴村的林地,并允诺给村书记个人“回扣”50万元,被金东浩书记当面拒绝。这不仅是金东浩书记一心为公、一心为群众的一个生动案例,更是以金东浩书记为首的新兴村党支部班子模范践行“三严三实”和“两学一做”的体现。归根结底,发挥“党支部+合作社”模式的真正效能,推动农村的发展与进步,选好带头人,建强领导班子建设至关重要。

鱼池乡新兴村党支部书记金东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