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新探索 ——记五常市二河乡新庄村党总支
黑龙江省五常市二河乡新庄村立足于本村实际,积极探索实践,坚持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搭建服务平台,成立协会组织服务广大农民群众,实现服务常态化、“无缝隙”的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工作新模式(简称“新庄模式”),进一步完善了村级党组织功能定位,有效地发挥政治核心和政治引领作用,更好地承担起农村社会综合服务职能。
一、背景
当前,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逐步深入,土地集约化经营带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迅猛发展,使农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传统的分散经营模式对农民影响较深,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现象较为普遍,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水平较低,致使农民适应市场能力差,迫切地需要组织和引导。另一方面,大量农村居民进城务工,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成为农村现阶段急需解决的难题。这些都对农村社会管理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群众中的管理服务功能正逐步弱化,大量空壳村、负债村的出现造成了基层党组织没钱办事、没钱服务,群众意见大,一些村支部书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农村经济发展难题,由于没有明确的工作思路,产生了退缩思想和畏难情绪,保守性、守摊型、混日子的党组织书记越来越多,个别支部书不思事、不想事、不干事。极个别党员不愿意暴露身份,混同于普通群众,党员作用得不到很好发挥,造成了群众对党组织和党员+的不信任、不支持、不理解,农村各项工作开展困难,服务群众成了空话,成了口号。

二、做法
(一)领办经济实体,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促进产业富民,采取多种方式,把党的领导和服务融入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增加集体收益,致富农民群众,促进农村发展。一是领办合作社,破解分散经营难题。村党员干部领办成立新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党组织与合作社管理层“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由党员干部担任合作社关键岗位。合作社自建大米加工厂,注册“硕达户山”、“老打头”、“务善”有机农产品商标,提升农产品深加工程度,以商业化运营方式增加品牌的美誉度和附加值。组织开发有机稻米溯源系统,将有机稻米的种植、仓储、加工、运输、销售全过程置于互联网监控之下,并通过京东商城、大米网等众多网络销售平台进行产品营销,成为全国有机稻米生产和销售量最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庄村第一笔900吨有机大米的大订单,就是在2011年通过网络直销平台获得的。为了解决生产经营遇到的资金短缺难题,合作社探索“资金互助合作”,成为全省资金互助试点单位。二是创办产业基地,打造生态农业。邀请东北农业大学教授组成课题组,为新庄村量身定制了黑龙江省第一个村域生态经济发展规划,推动传统农业向着生态农业转型,新庄村在2006年首次通过国家有机产品认证,并逐步发展成国家级有机稻米种植示范基地。建立“统一种植品种、统一提供生产资料、统一生产技术标准、统一存储加工、统一产品销售”的经营模式,有机农产品生产逐步走向标准化、规范化种植,生态农业快速发展。三是村集体入股合作社,壮大集体经济。村集体采取厂房、设备入股合作社的方式,参与利润分红,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农民专业合作社每年将60%利润分给社员、将40%利润归村集体所有。2014年仅合作社一项,新庄村集体收入就增加120多万元。目前,村集体经济积累达到1800万元。新庄村集体资产不断壮大,服务功能不断增强,为村党组织有效开展社会化服务提供了物质保障。

(二)党组织搭建管理服务平台,实施“一站式”办公和走出去服务相结合,拓展管理服务领域。一是成立便民服务站,解决乡村间服务“盲点”。新庄村于2004年成立便民服务站,并与市、乡(镇)有关部门建立便民服务事项办理网络,为群众提供“一窗式受理、一站式办结、一条龙服务”,通过代交、代取、代领、代办、代理等形式,免费为村民提供建房审批、计划生育、低保救济申请和代交电费、电话费、有线电视费等服务项目,有效解决了过去农民群众办事往返跑、花时间、人难找等问题。二是实行信息化管理,拓宽党务村务公开渠道。严格实行“四议两公开”,成立党风和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凡是群众关心和关注的全部公开,村务工作从提议、决策到执行更加民主、透明和规范。先行探索“互联网+”的工作模式,创办网站、农民技能学校,利用党员远程教育平台,定期组织开展教育活动,使全体党员和村民充分了解党的农村工作方针政策,学习致富技术,掌握市场动态。建立“新庄村干部微信群”、电子触屏党务村务公开系统,方便群众查询和办理各项事务,有效保障村民的知情权。三是组建便民服务队,推动多元按需服务。村党组织调动各类社会化资源成立多个便民服务队,按照公益性和经营性相结合的原则,重点为群众提供文化、科技、信息等无偿服务和机械整地、家政服务等无偿或有偿、微利的专业化生产生活服务。
(三)实施“工会+协会”工作思路,推行网格化服务,延伸服务触角。一是创新党组织设置,强化党的组织建设。在屯设置党组织的基础上,延伸党组织覆盖面,村党支部升格为党总支,下辖合作社、工会、协会等党支部,切实把优秀的致富带头人吸纳进党组织,以党员带领群众致富效应促进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二是成立村工会,维护务工人员合法权益。黑龙江省第一家村级农民工工会于2005年在新庄村成立了。农民工工会的职能是为外出人员寻找适合的务工岗位,开展就业指导和培训,并对外出人员开展组织维权,对外出务工人员留守老人和儿童提供生活物资、生产资料等帮助,解决外出人员后顾之忧。三是成立多种协会,提供个性化服务。以村党组织为核心、以党团员为骨干,通过建立村工会、残疾人协会、老年人协会、家长协会、优抚协会、计划生育协会、综治环保协会等组织,将不同人群、从事不同活动的村民纳入管理,把分散的农民重新组织起来,立足群众广泛参与、自我约束,形成管理与服务的有效衔接。
三、效果
新庄村党组织运用“三位一体”工作法,提升了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获得黑龙江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劳动模范集体”和“文明村标兵”,享有“中国有机农业第一村”的美名。
——创新设置方式,实现了党的组织和工作的全覆盖。全村党员干部共领办9个组织,有党小组11个,扩大了党组织的覆盖面,拓展了活动新阵地。党员干部的干事创业热情空前高涨,成效显著,党组织由当年的软弱涣散问题严重成长为黑龙江省五个好村先党组织,凝聚力向心力得到加强。
——壮大集体经济,为群众增收致富带出了新路。通过推进“新庄模式”,新庄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达到350余户,9年累计融资1500万元,村集体资产由负债140万元发展到净累积11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900元增加到1.7万元以上,该社已成为国家级示范社。
——搭建服务平台,推动社会服务无缝衔接。便民服务平台的搭建延长了党组织的工作“手臂”,延伸了党组织的工作触角,拓宽了农村党建的工作空间,便民服务站为村民代办各类事务1000余件,并免费为村民提供建房审批、低保救济申请、身份证办理等10大类、33个服务项目,使村民节省了时间又节约了开支。
——整合有效资源,带动村级组织实现自治。农民工工会成立以来,已举办各类就业培训班80期、培训村民5000余人次;指导输送外出人员1200人,年收入2000多万元;为农民工维权50余次,减少经济损失300万元;为留守老人和儿童提供生活物资等帮助超千件次。各类协会成立以来,为60多名残疾人和200多位老年人建立了档案,帮助残疾人和老年人照相办证,把困难户纳入低保户管理;制定环境卫生示范户10项标准,利用村报网站对达标户宣传,鼓励、吸纳20多名信教村民参与各项环保公益活动,有效规范和引导他们的行为,促进了社会和谐。
四、启示
启示一:创新活化组织设置,是强化村党组织功能的必然选择。只有积极适应农村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打破传统思维定势,采取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式设置党组织,把党组织的工作触角延伸到农业新兴经济和村居生活服务的方方面面,实现组织和工作的有效覆盖,才能确保党组织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启示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是提升村党组织功能的主要抓手。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引导村级组织自身“造血”,既是解决“没钱办事”、提升基层组织服务功能的重要手段,更是通过共同生产、共同致富,不断团结群众、凝聚人心,进一步增强政治功能的有效途径。
启示三:建设一支高素质带头人队伍,是确保村党组织功能的重要前提。随着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向农村的延伸,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更加艰巨,建设一支政治素质硬、发展本领强的农村带头人队伍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启示四:动员群众参与自治、开展自我服务,是深化村党组织功能的重要手段。村级党组织要做好群众工作,不仅需要带领群众发展生产,还要积极帮助群众解决生活难题。特别是由于大量村民外出务工而造成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以及环境卫生、计划生育、综治维稳、困难帮扶,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等诸多任务,如仍单纯地以行政命令来推动落实,势必给工作带来很大难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