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政西南时期的邓小平。
邓小平一贯倡导“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在邓小平关于“老实”的一系列论述中,第一次明确以“老实”为题比较系统全面的阐述是在西南服务团的一次报告会上。邓小平以“老实”为题,鲜明地提出:“一个革命者是不是忠于党,忠于人民,就看他是不是老实,是不是实事求是。”
“忠于党”彰显了坚定的政治信仰
邓小平要求“党员必须对党忠诚老实,不隐瞒和歪曲事实真相”,他认为“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成为由党员组成的坚强统一整体,也就是因为全体党员有着共同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他主张“通过对全体党员和党员干部进行党性党风教育、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增强党员端正党风的自觉性与责任感,使党风建设在强有力的政治思想教育的推动下健康发展”,并以此来提高广大党员的党性修养。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支撑。共产党员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终身的必修课,要通过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来不断改进自身,通过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来切实提高政治修养、理论修养、作风修养、纪律修养,从而始终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
“忠于人民”反映了强烈的群众观念
邓小平反复强调“我们党是依靠劳动人民,替劳动人民谋幸福的”,因此,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他认为“联系群众是我党的生命”,“中国共产党必须经常警戒自己脱离人民群众的危险性”,党员干部必须做到“从群众中来,而又到群众中去”,“细心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一刻也不脱离群众”,这是党的工作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
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忠诚于人民要体现在宗旨意识和切实为民服务的行动上。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要用好人民赋予的权力,加强和改进工作作风,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运用权力中体现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做老实人,作风正派”体现了清廉的个人修养
邓小平认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他狠批那些“怕字当头,不敢办事,不敢讲话”的领导干部,并质问他们“共产党员为什么怕?为什么不敢讲话?为什么不敢负责任?”他主张配备领导班子,“要选那些艰苦朴素,实事求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作风正派的人”。
人才队伍建设是一切建设的基石,是经济社会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障。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素养,自觉讲诚信、守纪律,襟怀坦白、言行一致,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守住做人做事的底线,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做事,坦坦荡荡从政,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多办实事,多做少说”展示了务实的工作作风
邓小平反对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他批判“做官当老爷”、“衙门作风”,认为官僚主义的表现和危害是“高高在上,滥用权力,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好摆门面,好说空话,思想僵化,墨守成规……”;邓小平反对空谈,认为“我们开会,作报告,作决议,以及做任何工作,都为的是解决问题”,因此,应该“腾出时间来多办实事,多做少说”;他曾多次强调: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
这充分体现了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党员干部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图虚名,不务虚功,用实际行动落实服务理念和责任意识,扎扎实实地把党和国家的各项决策和工作落到实处。
(摘编自《红岩春秋》2015年第9期 田姝/文)
|